大肚樂陶陶
大肚山上的紅土,含鐵量及微量元素成分多,做為釉料使用,經高溫1250度柴燒後,可以燒出各種不同的釉彩變化。因此大肚山沿線的清水、沙鹿、龍井、大肚…等地,早年盛行窯業陶器生產,但60年代因塑膠業發展,窯業遂逐漸沒落。於大肚區內現今僅有大肚窯、華山窯、陶峰窯等窯場繼續傳承陶藝文化。
亦師亦友三兄弟
淬煉陶藝家謝志豐老師
出生於大肚區的謝志豐老師,是陶藝本科出身,畢業於聯合工專陶瓷玻璃工程科,師承陳煥堂、游曉昊兩位陶藝家,民國75年於鶯歌創立陶豐陶藝工作室。老師擅長釉色的堆疊,不斷挑戰釉彩變化的極限,他曾說:在陶坯上層層疊疊施釉,會有油畫的層次效果,但釉料的使用比繪畫顏料難度高出很多,且用色很難掌控,所上的釉料順序不一,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色彩,失敗率高,也會有出奇不意的變化,摸索的過程既須經驗,也要具備專業知識。目前專職於創作及教學,是大肚陶藝的先驅,多次參展並獲獎,其作品更獲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各地文化中心典藏。
慧眼識堂弟謝志成
謝志成老師是謝志豐老師的堂弟,出身機械科,也曾在機械廠上過班,因為好玩,跟著堂哥謝志豐老師捏陶拉坯,謝志豐老師發現他頗有慧根,民國76年收為徒弟。謝志成老師初期的作品以造型勻稱的素色茶壺為主,學陶的第二年,其作品便入選省美展,並先後獲得全國美展、全省美展、北高二市美展銀銅等多數大獎。民國79年,謝志成出師返回大肚老家,在傳統的古厝成立「泥屋」工作室,除了茶壺之外,也創作中大型的作品。
謝志成拉拔弟弟謝志佳
謝志成老師的弟弟謝志佳老師看到堂哥和哥哥在陶藝界的成就,好不稱羨,謝志成老師便收他當徒弟。謝志佳老師的作品曾獲得台中縣美展第一名、第二名、優選、入選等獎項。謝志佳老師較常以擠坯方式作陶,造形簡單流暢,釉色也較古樸,表現的是不假思索的作陶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