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機關介紹 > 認識大肚 > 歷史沿革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歷史沿革

 

「大肚」的由來

大肚區名由來於拍瀑拉 (Papora) 平埔族大肚社社名 Tatuturo 的譯音。

大肚其他里名、街道名等,皆與漢人開墾拓荒、形成村落的情形,以及日後的發展,有密切的關連。例如「王田」源於荷蘭時期設置王田,「營埔」之名始於鄭氏時期營鎮屯田。漢人來台移民時,和平埔族同住「大肚社」,隨著人口增加,其街道就叫「大肚街」,街道的兩端稱作「頂街」、「下街」。在大肚社下方,由於位置的關係,被稱做「社腳」,在位置叫高地方的,叫做「山仔頂」,在地勢較低的山腳下,就叫「山仔腳」。 在高處地方,由於引水困難,而鑿井取水的,就把水源頭的所在,叫做「井仔頭」,居民種甘蔗製糖的,就把製糖的地方,叫做「蔗蔀」。在大肚溪邊,有方便渡河的碼頭,那裡就叫「渡船頭」,在河流旁邊,為了引水灌溉農田,兒設有分水閘門的地方,就叫「汴仔頭」。有名的追分車站,其「追分」之名,則可溯及日治時期。「追分」是日文,意思為分歧之地,時因南北鐵路、山線和海線鐵路在區內交會分合,於是將路交會分合的地方稱之為「追分」。

大肚歷史

本區範圍大部分原係拍瀑拉族大肚北、中、南社居住的地方;漢人移民在此地的開闢,則可溯及荷蘭時期。清康熙四十年許,距今約貳佰餘年前,漳洲居民陸續渡台與原住民商洽從事開墾荒地,工作順利,不久原本一片荒埔,逐漸成為美田,嗣後因原住民陸續遷往埔里社﹝即現在南投縣埔里鎮﹞ ,本地遂成為漳洲人之定住地。

西元1920年(大正九年),日本政府公佈「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制」,時本區合併汴子頭及井子頭成立大肚庄,始有類似地方自治團體意義之組織。當時庄役場在大字大肚二九一之一及二番地,辦公廳係造日式屋瓦平房,至昭和八年(1933年)九月將庄行場搬遷至今日區公所所在地﹝即大肚區大肚里沙田路二段 646 號﹞之辦公廳係磚造平房,後因辦公廳老舊不堪乃予以就地改建,民國六十四年七月區公所遷入三層樓辦公廳,民國98年11月於現地重建行政大樓迄今。

西元1945年二戰後,地方行政區域重行劃分,撤銷區署,設置大肚鄉,轄有王田村、中和村、福山村、成功村、山陽村、瑞井村、新興村、大東村、大肚村、永和村、磺溪村、頂街村、永順村、蔗廍村、社腳村、營埔村、福利村等十七個村,後於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十九日將福利村裁併入大肚村,民國九十年蔗廍村再增加分設自強村,民國九十九年因臺中縣市合併升格,改制為大肚區,各村改制為里。

  大肚區域圖(資料來源:google地圖)

 

大肚區公所組織編制沿革

本所民國三十五年,置鄉長、副鄉長各一人,下設總務股,財務股、經濟股,每股置主任一人,並設幹事十三人、事務員五人、戶籍員四人、公役三人。

於民國四十二年,本所置鄉長一人,秘書一人, 並設民政、財政、建設、戶職、兵役五課各置課長一人及置主計員、人事管理員各一人、獸醫一人、市場 管理員一人、課員十二人、技士一人、辦事員三人、 村幹事九人、雇員一人、工友七人,清道夫一人。

民國七十四年人事管理員改設人事室主任,七十五年主計員改設主計室主任,七十九年人事室副主任改設政風室主任,八十一年立清潔隊隊長一人,八十五年成立鄉立托兒所,置所長一人,至此組織架構已臻健全。

現今,清潔隊歸屬於臺中市環保局,大肚幼兒園歸屬於臺中市教育局。組織架構置區長一人,主任秘書一人,設有民政課、社會課、農業課、公用及建設課、人文課、秘書室、會計室、人事室、政風室。

大肚區公所行政組織圖

 

  • 市府分類: 教育文化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20-04-13
  • 發布日期: 2016-02-01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大肚區公所
  • 點閱次數: 12922